饭团看书 - 言情小说 - 古代农家日常在线阅读 - 分卷阅读715

分卷阅读715

    那一席话。

这席话,听得赵晤都心潮起伏。

他都不知道,小小的茶叶,不过是一种品饮的东西而已,竟然还能做出这么一大篇文章。

他挥挥手让暗卫下去,对吴公公感慨道:“朕又欠了杜锦宁一个人情啊。”

吴公公对这种事向来不插嘴,只负责微笑。

赵晤却没放过他,而是问道:“你说,杜锦宁知不知道他的这番话会传到朕的耳里?”

这一问,吴公公就不得不说话了:“依老奴对杜大人的观察,他是个深思远虑的人。他不会想不到这些,在老奴看来,他是有意而为之。”

“有意而为?”赵晤想了想,笑了起来,“他倒挺有心机,一席话,卖了朕和静王两个人情。”

如何对待赵昶,其实他也很为难。

他倒不想像防贼一样防着赵昶,但就算赵昶自己没有谋反之心,也会有人利用他来陷害和攻击赵晤。所以赵晤不得不防。

现在杜锦宁一个建议,赵昶找到了对赵晤没有威胁却又于国有益的事情做,这对赵晤来说也是一种解脱。

吴公公对杜锦宁的印象非常好,自然要帮着她说话:“杜大人要是没心机,当初世家陷害他时,他就已经倒下了。”

“这倒也是。”赵晤点点头,旋即叹道,“朕身边,就不存在没有心机的人。不过朕不怕他们有心机,朕看的是忠心与否。”

“皇上圣明。”

接下来的日子,杜锦宁过得风平浪静,但陆九渊三人却忙得不亦乐乎。

赵昶回京后不久,就刊登了赵昶的茶道文章,引起了大家对于茶道的好奇。紧接着,书铺付印的出版。受赵昶那篇文章影响,销量甚好。

☆、第七百四十四章早稻丰收

而报纸在刊登了反驳心学的文章后,陆九渊和杜锦宁又根据他们的论点进行驳斥。双方你来我往地在报纸上进行了大论战。这种新奇的形式让所有的读书人都瞩目,心学的影响甚广,杜锦宁与陆九渊三人名声大噪。

这本书的发酵,又使三人的名声更上一层楼。

于是来拜访或找杜锦宁等人辩论的人络绎不绝。

杜锦宁借口公事繁忙,躲在她的小院里忙着她的实验。唯有那种功力特别深厚、陆九渊三人都招架不住的人,杜锦宁这才出马,凭着她三寸不烂之舌和这些年来看书的心得、前世所学的儒学的各种高屋建瓴的学说,把这些人驳得体无完肤。让他们乘兴而来,铩羽而归。

杜锦宁的名声,传得就更响了。

齐伯昆忍不住对齐慕远笑道:“没想到杜锦宁离开了京城,反而成了名士。现在读书人里要是不知道他的名字的,就是孤陋寡闻。”

齐慕远最近忙得脚不沾地。不过他对杜锦宁的消息十分关注,自然知道最近京城里四处流传着杜锦宁的传说。

而且,他跟杜锦宁通信甚密。虽不能问他最为关心的问题,但互相的近况还是能写的。杜锦宁在润州办茶会,宣扬茶道,还有她跟赵昶展望的那些远景,她都在信里跟齐慕远说了。

齐慕远道:“如果她还在翰林院,做这些事必会被朝臣弹劾。现在远在润州,倒是好事,不用太受拘束。”

多少地方官,闲暇之余呼朋唤友,聚会踏青,吟诗作词,结集出版诗册,这是常态。而居于紧要部门的京官,就不亦做这些了,否则就让人说公事不够勤勉。

齐伯昆点点头:“那倒是。”

他长叹一声:“算起来,我有大半年未见小宁儿了,还真想见他一面。”

“过几日我要出去查案。那里离润州较近,我打算去见杜锦宁一面。祖父如有东西要带给杜锦宁的,尽管交给我,我帮你转交。”齐慕远道。

他知道,如果他跟杜锦宁之间是单纯的同窗和朋友之间的友谊,他抽空去看一看杜锦宁,赵晤不会有什么想法。毕竟他也是有沐休日的,攒起来歇息几日也使得。

但他跟杜锦宁之间不正常,而这种状态又是大家所不乐意见到的。如果他去润州太频繁,赵晤一个不高兴使些晕招,比如把杜锦宁调到更远的地方去,或是把他使到西北去做官,那就得不偿失了。

小不忍则乱大谋,为了他跟杜锦宁有更好的未来,他一直隐忍着没有去找杜锦宁。

他最近日夜忙碌,就是知道有一个离润州极近的案子。在审案结束后去一趟润州,即便赵晤知道,看在他如此勤勉的份上也不至于责怪于他。

“唔,你又去润州?”齐伯昆看孙子的眼光就不对劲了。

齐慕远就知道会这样。

“对,没错。”齐慕远很光棍地承认。

齐伯昆没法。

脚长在孙子身上,他又不能捆着他不叫他去查案,只得捏着鼻子认了:“好吧。”

看到祖父那晦暗的眼神,齐慕远差点想说,以后他会给他领个孙媳妇回来。但关键时刻,他还是闭了嘴。

他是要支持杜锦宁继续当官的。如果那样,他们俩就一辈子不能成亲。不能实现的话,还是不要说吧。

齐慕远想了想,起身去了书房一趟,回来把一样东西交给了齐慕远:“你帮我交给杜锦宁。”

齐慕远一看,却是一首诗,其中不乏夸赞勉励杜锦宁的意思。

“祖父放心,我定会交给杜锦宁。”齐慕远卷起来小心地放入轴筒里,向齐伯昆保证道。

齐伯昆心里道:我倒没什么不放心的。你不交给他我才高兴呢。

……

南方种植双季稻,农历六月早稻成熟,收割后需得在立秋左右将晚稻秧苗插下,晚了季节收成将大减甚至绝收,所以在农历六月下旬到七月下旬一个月的时间里,需得收割、犁田、插秧,十分忙碌,谓之双抢。

杜锦宁这段时间早已放下杂交稻的研究,早晚巡视在田间地头。尽管戴了个跟帷帽一般的斗笠防晒,且她的皮肤挺经晒,仍然比原先黑了一个色度。

“东家,早啊。”宋庄头隔着老远,就跟杜锦宁打招呼。

“宋庄头,早。”

等走近一些,宋庄头十分恭敬地向杜锦宁道:“还剩下些田地,估计这两天就能插完禾苗了。东家看接下来要做什么,您尽管吩咐。”

杜锦宁笑道:“大家双抢辛苦了,轮流歇上几日,这几日派一部分人看水。”

“好嘞。”宋庄头乐呵呵地道。

想当初,看杜锦宁年轻,又是个白白净净比大姑娘还好看的一个公子哥儿,还搞什么双季稻,在稻田里养鱼,他对杜锦宁的本事深表怀疑。后来汪福来给大家洗脑,吹嘘杜锦宁的各种本事,大家仍然将信将疑。

当时,庄子上的人对今年的粮食收获挺悲观的,大家都觉得定然会颗粒无收。就算杜锦宁跟